纪要|第六日:2020年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周——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11/10 17:07:00
2020年11月7日,“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周——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最后一日的活动在城市音乐厅顺利进行。
一、学术讲座
时间:9:00
地点:城市音乐厅—戏剧厅
此场讲座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王丹丹教授主讲,主题为《贝多芬音乐中的崇高与美》,由音乐学系主任杨晓琴教授主持。在此场讲座中,王教授聚焦于贝多芬音乐中的“题材内涵”和“形态修辞”两方面,以音乐作品分析为基础,结合哲学美学的相关观念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潮,从而阐释了贝多芬音乐中的“崇高”与“美”。讲座尾声,王教授和师生进行了精彩的互动,并耐心回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
二、学术讲座
时间:14:00
地点:城市音乐厅—戏剧厅
该场讲座的主讲人为香港大学Mr and Mrs Hung Hing-Ying艺术教授与音乐首席教授蔡宽量(Daniel K. L. Chua),题目为《贝多芬的“去世俗化”:贝多芬是位圣乐作曲家吗?》,主持人和翻译均为音乐学系何弦博士。讲座重点讲述了贝多芬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一个“半真半假”的“神话( myths)”开篇,即“贝多芬不是一位圣乐作曲家”,为了瓦解这一可疑的“世俗性”观点,蔡教授梳理了该神话的形成过程,找寻了当中存在的悖论,并最终为贝多芬寻找到了一条新的诠释之路。
三、学术工作坊
时间:16:00
地点:四川音乐学院琴房大楼303
本次学术工作坊以《作为梦想家的贝多芬》为题,由苏州大学刘彦玲教授主讲。其内容主要围绕卡萝尔·博杰(Karol Berger)的著作《巴赫的循环,莫扎特的箭头》(Bach’s Circle, Mozart’s Arrow)中的一节《乌托邦与忧郁之间:贝多芬与审美境界》(Between Utopia and Melancholy)展开讨论。刘教授通过文中提及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No.2)和《d小调钢琴奏鸣曲》(Op.31,No.2),带领大家对作者提出的“贝多芬游离到想象世界之后,又巧妙地回归现实世界”予以讲解,同时分析了该作者的行文思路和研究视角。除此之外,刘教授还鼓励大家在课后对该篇文章进行深入阅读,进而察验其中的科研价值。整场工作坊氛围轻松活跃,每一位参与者都受益匪浅,似乎都切身重游了贝多芬“梦想中的世界”。
四、室内音乐会
时间:16:00
地点:城市音乐厅—小音乐厅
此次“艺术周”的最后一场室内乐音乐会于下午16:00正式开始。此场室内乐共包含两首奏鸣曲和一首弦乐四重奏,分别为:星海音乐学院室内乐团演奏的《第7号小提琴奏鸣曲》(Op.30 No.2)以及四川音乐学院演奏的《第3号大提琴奏鸣曲》(Op.69)和《c小调第4号弦乐四重奏》(Op.18 No.4)。
五、音乐会导赏
时间:18:30
地点:城市音乐厅—新闻发布厅
在当晚的音乐会开始之前,苏州大学刘彦玲教授为前来聆听交响音乐会的听众,进行了精彩的导赏。刘教授向在场师生阐释了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Op.67)、《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Op.73)中所展现出的“从挣扎到自我超越的过程”,亦对每个乐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刘教授强调,在听这两部作品时,一方面需要去感受它们的力量,另一方面还要体会作品当中的动机是如何贯穿整个乐章的,其讲解令在场观众十分受益。
六、音乐会
时间:19:30
地点:城市音乐厅
“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交响音乐会”是整个“艺术周”系列音乐会的最后一场,由朱其元担任指挥,盛原教授担任钢琴演奏,演出曲目分别为《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Op.67)、《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Op.73)。在此场音乐会中,演奏者们通过两首辉煌的作品,带观众领略了贝多芬音乐中一以贯之的英雄式的气质。
伴随着观众们连绵不绝的掌声,历时六天的“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周——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系列活动”在城市音乐厅成功落幕。此次艺术周活动形式多样,既有极具学术价值的讲座、工作坊、音乐会导赏,同时还有精彩纷呈的音乐会演出。每一场活动都以“乐圣”贝多芬为中心而展开,充分地展现了专家学者、音乐家以及每一位参与者对于贝多芬的不同诠释与解读。可以说,这不仅是一场纯粹的艺术周活动,更是一场关于贝多芬与当代中国的“对话”——跨越时空地域限制,让我们再一次深切体会贝多芬的崇高与美。
指导老师:王娜娜
审 稿:杨晓琴
上 传:李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