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声悦耳 声震林木 余音绕梁 ——记《西南地区非遗音乐教学成果音乐会》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11/9 11:05:00
11月7日晚“西南地区非遗音乐教学成果音乐会”成功举行,川音学子与非遗传承人们质朴而充满生命力的表演给大家带来一场令人震撼的视听盛宴。
开场歌舞硗碛藏族《打麦子歌舞》一下子将观众们拉入到热烈的劳动生活场景,据这场音乐会的总排练者刘雯教授介绍:“藏族人就是这样多才多艺,给你许多惊喜,这个节目是硗碛藏族额外带给观众们的礼物,我们的音乐会也是如我们民族民间音乐一样,充满了即兴性与生命力。”
师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时燕的川音学子李伟反串旦角,再现了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的风采,一位魁梧男子硬将娇娇羞羞的《船会》中的女主角陈妙常表现得活灵活现,其歌如鸣声脆、悠扬婉转,而师承省级传承人康先洪的川音学生杨夏,一位漂亮秀气的女生却将风流儒雅的男主角潘必正表现得引人入胜。研究生颜丽西、庹敏表演的,相传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所作的《酒狂》展现了古代圣贤人隐居山林、乐酒忘忧的场景。四川清音《布谷鸟叫》、四川扬琴的德派唱腔更是将老成都人拉进儿时的回忆之中,一位70多岁的金姓观众说:“哇,这是我小时候听到过的声音,我要将它们录下来,回去好好评味。”
岷江上游的黑水、松潘和茂县交接处有一个三角区域,岷江、黑水河和热务河把该地区隔断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原之上,这里的小姓乡羌族、热务沟藏族几乎没有单声部概念,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多声部意识,见车牙组合表现的羌族牧歌《哈衣哈拉》声震林木,羌族歌手与音乐学系学生们合唱的古老羌族叙事歌《妮莎》,如岷江的波浪,一层一层向上推动,动人叙述了羌人腥风血雨的迁徙之路。而获得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铜奖的羌族毕曼兄弟更是将一首羌族酒歌《月亮升起》唱的动人心弦,低吟如微风,高音震云际,一位观众动情道:“特别是结束时,两兄弟的和音,由弱渐强,哇,那高音,有几个人能唱啊。” 两兄弟行如流水的唱法,让人不得不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几回闻。”
“热”是古象雄的“象”字的演化,汉字读音时读成了“热”,其意同“象”字;“务”是藏语“哭”的意思。“热务”是指“从象雄地方哭着迁徒而来的部落”。作为象雄文化的孑遗,热务沟藏族源于吐蕃帝国时期(唐朝)因征战而迁徒过来的古代象雄民族的后裔。阿旺是热务沟藏族多声部民歌的第七代优秀传承人,达妹是阿旺母亲甲珠的学生,他们用古老的象雄母语和独特的多声部歌谣,呈现了他们精彩的敬酒歌《蔷切》、情歌《拉依》、劳动歌《哦鲁勒》,特别是当他们和川音2020级的音乐学系研究生们手捧哈达,走下台,唱着藏族经典歌曲《北京的金山上》时,观众们也忍不住和他们一起引亢高歌,整个音乐厅沉浸在歌声的海洋中,已经分不出谁是表演者、谁是观众。
两位优秀的侗族歌手欧化情、杨青书牵着川音学生们的手,大家一起唱着侗族大歌中所特有的“蝉鸣技法”,缓缓步入舞台,银饰随步伐而脆响,歌声如清泉般流出,整个音乐厅进入了大自然的美妙音响,布谷声声、蝉鸣此起彼伏,观众们完全被感动,久久不能够从美妙的歌声中脱身。
而硗碛藏族的多声部民歌却和松潘藏羌非常严谨有序的多声部民歌截然不同,他们似乎充满了现代先锋派的风采,歌手与音乐学系的学生们在“mi sol la dol(高) la sol mi”旋律框架之下,根据自己声音条件与集体音响,自由选择音区、选择时间即兴歌唱,歌手们自然形成多调性、多音层的合唱音响效果。而他们的舞蹈动作更是充满了生活气息,有模仿母鸡孵蛋、有模仿杜鹃花开,有模仿孔雀展翅,整场音乐会就在硗碛藏族人雄健的舞蹈、雄浑的呼喊,天籁歌声中结束了。
音乐会结束后,许多观众还是久久舍不得离开,一位教授钢琴的教师说:“我长期从事钢琴教学,今天第一次听到四川扬琴、侗族大歌、藏羌歌声,我被感动了,长期在西方音乐知识体系中游走的我,却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有这么好听,我现在要重新找回我们自己音乐文化的根。”一位观众更是激动的说:“当你们和藏族歌手一起用藏语演唱《北京的金山上》时,真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该音乐会由四川音乐学院主办,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处、音乐学系、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承办,是四川音乐学院朱江书教授、杨晓教授和刘雯教授等音乐学系教师们长期从事西南民族民间音乐调研与教学的系列成果展示之一!音乐会展现出一个基于中国传统音乐风格、歌唱术语和歌唱技法的“音乐图景”,呈现出四川音乐学院积极发挥艺术高校的专业优势,传非遗经典、树川音风采、展国风精髓,映射出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教师们将科研融教学 教学促创新 经典育身心的理念。
指导教师:刘 雯
摄 影:格桑梅朵
审 稿:杨晓琴
上 传:李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