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成都·音乐史学方法论与学科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二分会场综述(五)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11/7 16:56:00
11月4日上午10:30—12:00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史学方法论与学科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分会场,此场会议由王丹丹老师主持。
陈新坤《音乐诠释中的隐喻探究》一文回顾了隐喻(metaphor)在音乐历史上的发展,尝试从隐喻的视角对西方音乐进行诠释,同时探索音乐作品的意义,具体从隐喻的产生与发展、作为音乐修辞的隐喻和作为音乐诠释的隐喻三方面入手展开论述。
刘禹君《心理传记学视域下的布鲁克纳研究》一文从“心理传记学”的视角对布鲁克纳进行研究,凸显出布鲁克纳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并通过“精神分析”和史料解读来探讨作曲家心理、精神状态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同时展现了在这一“交叉学科”视域下进行作曲家与作品研究的可行性与全面性,对当今音乐史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钱滢舟《舒伯特
(D810)中的“死亡”叙事及根源》通过对《d小调弦乐四重奏》及其采用作曲家本人创作的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中“死亡”叙事的分析,试图将这两部作品从文本、内涵等多方面建立联系,从而发掘这部室内乐中四个乐章潜在的“死亡”叙事脉络及根源。
丁好《通向音乐理解的蹊径——符号互动论视域中的音乐姿态》阐述了姿态“gesture”一词在西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概念与意义,认为音乐作为一种有声的姿态符号,同样也是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因此,在符号互动论的视域下,音乐姿态指向了人类的认知层面。
杨番《穆齐奥·克莱门蒂钢琴奏鸣曲的装饰音研究——论作品第1号装饰音的风格特点与审美品位》对各类型装饰音功能意义的剖析、通过审视克莱门蒂装饰音的运用,分析了作曲家在早期钢琴音乐中对装饰音写作的风格特点与审美品位的主要表现。
本场评议:孙国忠教授总结五位学者的发言内容,肯定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表示对这一代学者的研究潜力感到欣喜,他相信我国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将会从整体上达到更高水平。
稿件指导:陈 思
审 稿:包德述
上 传:李 雪